智能化+全球化加速中国制造业复工复产


智能机器人在仓库和产线之间灵活运行,取代传统的人工搬运物料;工业互联网透明供应链实现上下游企业的协同管理;远程操作的全自动化生产线确保着防疫物资源源供应……


这样的场景正在逐渐复元的中国制造企业里上演。


一边是因疫情导致员工人手不足、产业链复工步调不均、订单积压产能不足等制造业复工复产“三大难题”;一边是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和全球产业链重要一环的制造业亟待复元,此间,加快智能化与全球化转型步伐成为中国制造业普遍认同的“解决方案”。


“疫情期间,我们收到了医药、汽车、食品、鞋服、电商等行业上百家企业的咨询,”智能仓储机器人头部企业上海快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孙迪表示,“经此一疫,我们判断很多制造业企业会加速在内部物流环节‘机器换人’的步调。”


事实上,相比当前中国制造业500强高达97.08%的复工复产率,中小企业的复工情况不容乐观。日前,浙江多地包车、包机跨省“抢人”之举恰是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大量企业对一线人力的极度依赖。


对此,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汤蕴懿分析称,中国中小企业本身存在智能化升级能力不强、成本低端路径依赖严重的问题,“产业升级与劳动力升级相关联,在城市化进程未结束时,小企业往往聚集了大量低端劳动力。”


“由于涉及到成本、接入能力等问题,及至去年,大量中小企业仍对工业互联网持观望态度,”智能云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此次突发疫情暴露了制造企业存在的很多问题,人员不足与供应链不畅对复产形成的掣肘将倒逼很多企业寻求智能化转型。


“当前已有部分产业园在打造以工业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化‘共享机床’,配有熟练操作人员,供当地中小企业拎包入驻生产,这将成为中小企业提升制造能力的新渠道。”该负责人表示。


疫情期间,供应链不畅是大多数企业面临的困境,上下游企业进行防疫物资、复工方案共享等以加速复工成为常态。


工业互联网平台运营公司智能云科则提供了另一种智能化解决方案。其工厂数字化制造运营系统不仅能实现从计划排产到生产、仓储的全流程管理,同时能实时获取上下游企业的库存和需求状况,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及进行协调供给,增加了供应链管理的透明度与便利性。


“现代产业竞争不是单体企业竞争,而是供应链体系的竞争”,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张晖明指出,经过此次疫情,企业应认识到合作伙伴在产业链上兴衰与共,需要共同应对危机与竞争,而不是简单进行供销结构重组。


疫情同样促使制造业对全球化布局进行深入思考。


“此次疫情对我们来说有着一个更长远的战略影响,公司要重新定义供应链体系。在订单市场需求全球化之后,我们要更多地考虑将供应链也做到全球化,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不可控因素。”协鑫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鑫表示。


在汤蕴懿看来,进一步将中国制造业融入全球供应链,有助于带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


“当前中国的价值链水平在不断提升,低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世界其他地区转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从产业链需求端来看,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制造业临近市场端,可将市场反应和需求直接体现在供应链上,有助其向定制化高端制造转型。”汤蕴懿指出。


上海思乐得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斌认为,此次疫情为中国制造业带来的警示一是必须在产品或技术上选准一个点做到极致,使自身成为全球供应链中难以替代的角色;二是应加强企业应急管理的软实力。


将产品出口至全球的思乐得在两周内实现了85%的复工率,“在国际市场的要求下,公司按照国际安全卫生检验标准制定准备了多级应急响应方案,”张斌表示,“我们正是得益于全球化。”(完)